发箍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发箍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漳州市重建家园推动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0-07-20 16:55:50 阅读: 来源:发箍厂家

惠及子孙后代的迁徙

――漳州市重建家园推动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去年,我市遭遇多次强热带风暴袭击,家园受到重创,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下,灾区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实现当年受灾,当年重建,当年入住。与此同时,各地党政部门迅速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加快发展,确保灾区群众既安居又乐业。本报曾多次对此跟进报道,今天起又推出四篇系列报道,旨在重现我市在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过程中的闪光点,凸显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爱心之举和灾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范,反映广大干群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

惠及子孙后代的迁徙

———漳州市重建家园推动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陈惠贞

人们常用“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站起来”这句话来激励那些经历挫折的人们自强不息。在漳州家园重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在风雨中倒塌的一些村庄,房倒人不倒,在另一个地方崛起,而且比原来更好。

“我们漆坑组几千年都没办法搬到平原地区,想不到,一次台风后不到120天的时间,我们就从山上搬下来,住上新房,安居乐业了!”南靖县船场镇集星村漆坑组的村民戴坤辉望着搬到公路旁的新房,激动地说。

这就是家园集中重建点。为了让那些原来居住在边远山村、低洼地带的受灾群众彻底告别恶劣的自然条件,各级党委政府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把家园重建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与实施“造福工程”结合起来,放眼长远,科学定点,让107个自然村、5924户、20734人搬出大山,迁出低洼,实现了惠及子孙后代的迁徙。搬出大山到“西安”

从“安心”到“放心”,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光芒。重灾区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斜坑自然村有54个受灾户274人,在去年国庆节前离开半山腰,搬到离集镇1公里的优美村。不久前市委主要领导走访这个重建点时,动情地说:“看到你们从山上搬下来了,我就放心了。”是的,群众安心了,领导就放心。

半岭村,顾名思义就是建在半山腰上的村庄。但如今,云霄县下河乡半岭村的87户受灾群众,从距离县城30多公里、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大山,搬到距离县城只有4公里的东方村“西安”自然村安置点。村民们说:“搬到‘西安’,我们心也安了。”

像斜坑村、半岭村这样搬出大山的村庄还有很多。地处南靖县船场镇集星村大山深处的漆坑自然村,由于当地土质多为“鸭屎土”,每逢雨天山体滑坡塌方频发,去年台风“珍珠”的肆虐也重创这个美丽的山村,灾后60户207人搬到位于山长线公路旁的丁仔角重建点。村支书张俩裕感慨地说:“搬迁后有三大好处,危险变平安,山区入平原,旧厝换新厝。”迁出低洼“割尾患”

从旧家园的守望者到新农村的建设者,对于迁徙者而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房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房屋在台风中坍塌?一位市领导感慨地说:“还是一个字———‘穷’啊!土坯房建在低洼地,雨水浸泡三两天,不倒才怪。”如何同时根治“土坯房”和“低洼地”两个问题,家园重建选择了一个字———“迁”。漳浦县石榴镇梅北村重建点的村民高兴地说:“记得上次台风来临时,我们不少村民为了救自家的猪仔,不顾村干部的劝阻,冲进洪水中,差点丢了命,现在好了,搬到高地不仅人有保障,财物也有了保障。”

崎溪村割尾自然村原处鹿溪上游两条支流的汇合处,低洼地占70%%,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去年为了卸下年年受灾的包袱,把村子对面一片占地31亩的水果园垫高1米多,作为家园重建和新村建设点,52户受灾户即将搬进两层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居,以后还将陆续组织非倒房户有计划地迁移到高地上。割尾村的村民兴奋地说:“看看我们的新村,道路宽畅、房屋整齐,住得舒服又安全。原来的低洼地肥沃得很,可以复耕为农田,一举两得,我们割尾村这回是真正‘割尾’了,割掉了年年受灾的隐患。”走向未来呈“龙祥”

一个村庄的搬迁,在地图的坐标上显示的只是一个小小圆点的移动,但对于村民们来讲,他们圆的是祖祖辈辈未能实现的迁徙梦。平和县安厚镇龙门村白光村17户灾民从山上搬下来后,村庄更名为“龙祥新村”,用“龙祥”取代带给他们痛苦回忆的“白光”,村民们的心头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集中重建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在采访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这些集中重建点的共同之处,就是让群众向着交通比较方便、防灾抗灾基础条件较好、生产生活环境较优的地方迁移。迁移之后,最高兴的要数老人和小孩,以前很少出门的老人现在常常可以就近赶集,孩子们因学校离家近了,不用再在学校用中餐。

厦门航空公司派驻云霄县下河乡梅林村第一村支书林志海回忆道,“2004年从厦门特区来到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山沟沟,觉得路越走越小,当时没有水泥路,没有电话,没有闭路电视,似乎与世隔绝。去年灾后这个村有62户倒房户搬到离县城不到3公里的新坡村重建点,附近有小学,有工业开发区,村民因祸得福,就业、就学、就医、文化生活因迁徙而彻底改变。”在我们就要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迎面碰上了一群刚放学回家的孩子,夕阳照着孩子们憨憨的笑脸,一位名为吴多福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抢着对笔者说:“我喜欢这个新地方。”多福得福了。

点评:从山上走下来,从山麓搬出来,从低洼处迁出来,各地在家园重建过程中,趋利避害,杜绝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造福子孙后代,避免再吃“土坯房”一泡就软的亏。这种讲究科学、追求长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得百姓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次整合,对人居环境的一次优化,对生态环境的一次保护,其益处多多。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能同时综合运用这么多的有利要素,无疑是值得称许的。从当初党委政府的决策,到规划设计部门的操作,再到各家各户的行动,整个过程是良性互动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

android入门实例

go分布式服务架构

android初级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