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箍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发箍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今日关注千年瓷都薪火相传的奥秘[新闻]

发布时间:2020-11-22 01:52:02 阅读: 来源:发箍厂家

新华社南昌10月22日电 题: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千年瓷都薪火相传的奥秘  新华社记者吴锺昊、沈洋、袁慧晶  送进去的是质朴,捧出来的是雅致。千年瓷都生生不息的窑火不断燃烧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窑火背后,是坚守和梦想,还有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22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落幕。但昌江的滔滔江水和江畔十里长街,仍在诉说着千年窑火的辉煌和延续……  最后的把桩师傅  19日,景德镇一座复建的清代狮子窑被重新点燃。这座窑炉在清代是用于烧造民间日用瓷的,以树枝杂木为燃料,投柴口大,外形像极了狮子。  这是景德镇自2009年以来复烧的第11座传统窑炉。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清代有狮子窑70余座,至1928年尚有22座,并有数百名窑工分布在周边。如今都难觅踪迹了。  窑火点燃后,71岁的胡家旺便是唯一把控全局的人。多数时候,他就坐在窑炉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口一口地喝茶。到了温度攀升的关键时刻,他一声令下,旁边的窑工便不断添柴加火。  清代督陶官唐英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好不好,就靠一把火。柴窑内部温度不均衡,温差较大,前部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窑工需要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全靠把桩师傅凭经验指挥。  把桩师傅是柴窑烧成过程的总负责人,他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观察火焰、判断温度。  “(把桩师傅)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他还有一门绝活:在关键时刻,他往窑炉里吐一口唾沫,根据吐进去的唾沫燃烧程度,就可以辅助判断窑内温度。  如果窑烧得不好,烧塌半边匣钵是常有的事。景德镇有一句俗语说:“年过得好,不如建窑建得好、烧窑烧得好。”把桩师傅是烧窑的总指挥,可以让老板发财,也能让窑厂倒闭。  每次烧窑前,助手都会把胡家旺的茶泡好、灯点好,再接他过来。而胡家旺一定会沐浴更衣。沐浴更衣是老规矩,喝茶等待是他的习惯。这些细节突显出把桩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胡家旺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被人称作“景德镇最后一位把桩师傅”。他参与了狮子窑整个重造过程。  古代只有来自江西都昌县和鄱阳县的人能烧窑,只有冯、余、江、曹四大姓氏的人才能在景德镇烧窑。否则,连窑厂都不能进。“那些本该代代传承的人,多数中途放弃了。否则,这事轮不到我去做。”胡家旺说。  要掌握柴窑烧成的精深技艺,绝非一朝一夕可就。历史上能干到“把桩”的人,都是从最低等级的活儿干起的,一步步代替前面工位的人,才能登顶成为把桩师傅。“100个烧窑的人,能出1个把桩就不错了。”胡家旺说。  没有烧窑,就出不了胡家旺这样的把桩师傅。而没有生产,那些手工制瓷技艺都要消亡。“复建复烧历史窑炉是保护和传承手工制瓷技艺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说。  不会烧窑也能制瓷  在当代景德镇,工匠精神可以借助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也可以变成一种超脱于传统技艺的文化,浸润每个热爱陶瓷的人。  虽然不会拉坯、不会上釉、不会烧窑,但不到30岁的熊建亮依旧创建了自己的窑口。  熊建亮曾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西方油画,但他喜爱陶瓷,2009年毕业后决定留在景德镇创业。  “我知道要做什么样的瓷器。我不会做,景德镇有这么多老师傅,他们可以帮我做。”熊建亮拿起一只青花茶杯对记者说,一只普通的杯子,从成型到烧成,至少需要经过8位老工匠的手;一件复杂作品往往需要十四五位老工匠齐心协力。  毕业7年后,熊建亮的窑口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做既体现情怀又获得市场认可的瓷器。他热爱景德镇传统瓷器,但也坚持变革,赋予传统以时代内涵。  “景德镇有4大名瓷,粉彩、青花、玲珑瓷和颜色釉,为什么不把这4大名瓷结合起来呢?”熊建亮说,这种组合装饰方式以往少见,因为工匠们认为这样的混搭装饰费事、费工,需要多次入窑烧制,废品率很高。“现在烧窑技术进步了,这些想法可以去尝试”。  熊建亮也尝试把西方的美学、工艺和装饰手法引入到制瓷工艺中。“不是把西方的东西照搬进瓷器里,而是引入一种美学思维。”他说,比如一个缸破了,加上一些点缀和补充,又能够呈现出另外一种美。  景德镇从来不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但是熊建亮很清楚,一切的创新、创意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之上。  “创新不是乱发挥,景德镇传统的器型、纹饰能够流传千年,自有其合理之处。”熊建亮说,做陶瓷门槛可低可高,如果想要做出一件符合标准、符合规制的周正器具,那绝非数年之内就可以实现。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也使更多的人能够相对比较轻松地跨过制瓷的门槛。一只陶瓷花瓶从3D打印到烧制完成,全程只花了3个多小时,而传统工艺流程则需要10到15天时间……  “如今3D打印成功率约为70%,远高于传统陶瓷制法。”景德镇源创高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树说,即使是从未学习过陶艺的人,也能够把自己想象的陶瓷造型变成陶瓷作品。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大致有72道工序,3D打印陶瓷将其简化到三大步骤。“首先要材料过关才能打印成型,然后放进干燥箱速干上釉,最终还要能够经得起微波高温速烧。”曾树说。  然而,研发团队对传统配方和技艺的沉淀和积累花费了近15年时间。  “3D打印的过程很像传统陶瓷制作中的‘盘筑’法,但传统配方的瓷泥无法运用到3D打印设备中来。为此,我们重新调配泥料的比例和成分。”曾树说。  “3D打印陶瓷的关键技术突破仍是基于传统制瓷工艺。”源创公司董事长段镇民强调说。  匠心匠情发挥关键作用  “做个瓷盘能有多难?”王代平曾经发出这个疑问。  在今年的景德镇瓷博会上,王代平用中英双语主持了北欧艺术节的开幕式,向来自多国的驻华使节和艺术家们介绍景德镇瓷器。他还向朋友们讲述了自己在景德镇创业的故事。  今年43岁的王代平来自中国台湾,曾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西欧区的负责人,4年前决定到景德镇学习瓷器制作并自创品牌。那时,他不认为“玩泥巴”是个了不起的挑战。  由于求学和工作,王代平曾流连于欧洲的博物馆、画廊和设计精品店,他立志要把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  但是,成为“景漂”之后,他才发现做个瓷盘并不容易。“当初所有的狂傲都被瓷器给磨光了。”王代平说。  “因为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我们花了快三年的时间去试验釉中彩餐具从发色、单色、复色、调色、配色等等过程。”王代平回忆说,起初他们只能查阅资料、走访作坊来一点点打听釉中彩的工艺。在烧制过程中,他们会仔细记录温度并不断测试,以稳定成品质量。  沉寂4年后,王代平和他的合作伙伴发出第一批产品,摆在了伦敦顶级陶瓷专卖店的橱窗里。  当初放弃英国工作签证和高薪职位到景德镇时,家人朋友多数不同意。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50岁的英国物理学博士盖博天和38岁的景德镇资深画师罗艳。  “我们一致认为,景德镇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王代平说,放眼世界,很难找到像景德镇这样既有强烈的人文文化,又具丰富工艺资源的城市。  王代平觉得,他们的三人组合可以把欧洲市场的审美需求和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相结合,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商业相结合,从而找到一个创建高端陶瓷品牌的渠道。而在这个过程中,匠心匠情仍然发挥关键作用。

高度近视眼该怎么治疗?

自体脂肪丰胸到底好不好?

云南脂肪隆胸费用

推荐北京植发头发?